2025年6月30日至7月10日,学院“丽江古建筑文化保护三下乡实践队”踏上了云南省丽江市这片充满历史韵味的土地,开展了一场以“古建筑文化保护”为主题的深度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以丽江古镇为核心区域,先后寻访束河古镇、丽江古镇、白沙古镇,将目光聚焦于古建筑中的彩画,试图揭开藏在其中的凝固“时光密码”,探寻古建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新路径。

【指云寺:画承古意,彩焕禅林】
实践团队的首站,是静卧于丽江坝子西陲拉市海畔的指云寺。抬眼望去,指云寺的彩画宛如一幅幅立体的史诗,在梁柱斗拱间徐徐铺陈开来,瞬间吸引了队员们的目光。大家不禁对其彩绘的色彩啧啧称赞,画师们巧妙运用矿物颜料调制的朱砂红、石绿、群青,在木构件上层层晕染,历经百年风雨的洗礼,依然鲜亮如新,仿佛时间在这里放慢了脚步。这些色彩不仅展现了古代画师高超的技艺,更承载着指云寺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队员们穿梭于寺庙的殿堂之间,仔细观赏每一处彩画,试图从那细腻的笔触和绚丽的色彩中,探寻到古代佛教文化的奥秘。


【丽江古城:巷陌藏画,烟火凝彩】
文昌宫:崇文重教,彩绘寄情
接着,实践团队来到丽江古城,重点参观了坐落于狮子山巅的文昌宫。作为纳西族尊崇文运的重要场所,文昌宫的彩画题材紧扣“崇文重教”的主题,每一笔都蕴含着深刻的寓意。在色彩运用上,巧妙融合了传统与地域特色:以赭石打底,营造出古朴厚重的氛围;用朱砂勾边,增添了画面的鲜明感;再以金粉饰细节,使整个彩画显得华丽而庄重。大殿藻井的彩绘更是独具匠心,青蓝底色上缀满金点,螺旋彩绘如星光环绕,与文昌主掌星象的寓意相呼应,仿佛将浩瀚星空浓缩于这一方天地之间。队员们站在藻井下,仰望着这精美的彩绘,不禁为古代工匠的智慧和创造力所折服。


木王府:汉纳交融,风华璀璨
当天下午,实践团队踏足了古城核心地带的木王府。这座被誉为“丽江紫禁城”的纳西土司府邸,以其融合汉纳建筑特色的独特规制令人驻足。朱红宫墙与飞翘屋檐相互映衬,尽显庄重与威严;而璀璨的彩画则成为这座府邸的点睛之笔,吸引着队员们的目光。画师们以矿物颜料晕染出鲜亮的色彩,在梁柱斗拱间勾勒出精致的纹饰,每一处细节都藏着丽江数百年的历史风华,更凝结着世代工匠的巧思底蕴。队员们近距离细察彩画的笔触转折与文化符号,清晰地触摸到纳西族与汉族在建筑艺术中的交融脉络。那细腻的线条、丰富的色彩,仿佛在诉说着纳西族与汉族之间友好交流、相互学习的历史故事,为解读古城文脉注入了具象而鲜活的认知。


【白沙古城:古街留彩,画载沧桑】
福国寺:佛画缩影,古韵犹存
实践团队来到白沙古城,首先探访了位于白沙古镇西北郊的福国寺。丽江市福国寺静处白沙古镇一隅,青瓦木梁间,彩画成为古刹最鲜活的印记。梁柱与斗拱上的纹饰历经风霜,却依然光彩照人,堪称纳西佛画艺术的缩影。队员们走进寺庙,轻轻抚摸着那些古老的彩画,感受着岁月留下的痕迹。这些彩画不仅展现了纳西族佛教艺术的独特魅力,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宗教信仰和文化风貌。


大宝积宫:三教合一,壁画瑰宝
接着,实践团队来到坐落于白沙古镇东北侧的大宝积宫,重点关注其中的壁画部分。创作于明清时期的这些画作,宛如一部生动的历史画卷,汇聚了汉、藏、纳西等多民族艺术精华。题材涵盖佛教经典、道教传说与纳西生活场景,形成了“三教合一”的独特风貌。队员们驻足在壁画前,仔细欣赏着每一幅画作,被那精湛的技艺和丰富的内涵所震撼。这些壁画不仅是艺术的瑰宝,更是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见证,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向人们展示着丽江地区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探古城文脉:千年记忆,匠心传承】
从拉市海畔指云寺梁柱间铺展的“立体史诗”,到狮子山巅文昌宫藻井中星光般的螺旋彩绘;从木王府朱墙翘檐间璀璨的百年风华,到白沙古镇福国寺青瓦木梁间的佛画缩影,再到大宝积宫“三教合一”的壁画瑰宝,实践团队循着“画承古意”“巷陌藏画”“古街留彩”的脉络,在矿物颜料的鲜亮色泽里、在多民族艺术的交融笔触中,读懂了藏于彩画与壁画间的时光密码,更触摸到丽江古城文脉中那份跨越千年的匠心与情怀。

此次实践不仅让队员们近距离感受了丽江古建筑彩画的艺术魅力,更深刻理解了这些彩绘背后承载的民族智慧与文化传承。每一处色彩的晕染、每一笔线条的勾勒,都是历史与艺术的对话,为建筑工程领域的文化研究提供了鲜活样本。队员们纷纷表示,将把在实践中所学的知识和感悟带回校园,传播给更多的人,让“保护古建筑、传承文脉根”的理念在实践中愈发清晰,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丽江古建筑文化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绽放出更加绚烂的光彩。
团队名称:彩画寻踪:丽江古建筑文化保护三下乡实践队
指导老师:戴翔 朱雪梅 李婧瑜
团队队长:曾宝仪
团队成员:杨曼 木歌 黄鑫 龚诗语 孔恒 陈浩冉 王传玉
初审:朱雪梅
复审:朱诗芳
终审:陆志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