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15日,建筑工程学院“璞石匠心,乡韵承光”三下乡实践团队走进昆明市西山区团结彝族白族乡乐居村,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古村落调研、文化宣传及保护志愿服务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探访,感悟乡村文化的独特生命力,探索传统村落“文化传承+产业创新”双轮驱动的乡村振兴新路径。


乐居村,这座始建于元末明初的古老村落,由彝族先民聚居而成。明代以后,随着北方四合院文化的融入,这里逐渐孕育出了汉彝合璧的“一颗印”建筑风格,成为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汉彝合璧古建筑群之一。在调研过程中,团队成员们被古村建筑的精妙设计深深吸引。鹅卵石铺设的巷道排水系统巧妙地与后山溪流相连通,雨季时能自动形成“活水循环”,展现了先民们的生态智慧;照壁中心的“松鹤延年”彩绘采用天然矿物颜料绘制,历经百年风雨仍色彩鲜艳如初,令人叹为观止;村内还保留着大量明清时期的古建筑、古墙和古井,每一处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此外,彝绣等彝族传统文化也在这里代代相传,焕发着勃勃生机。


然而,时光流转,20世纪90年代末,乐居村因人口外流逐渐沦为“空心村”。面对这一困境,当地政府和村民没有放弃,而是依托彝族古村落的深厚底蕴和中国现存最完整的汉彝合璧古建筑群资源,将其开发转型为生态文旅度假区。通过构建“修缮+保护+传承+创新”的发展模式,乐居村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村民们可以将自家的老房子修缮后以低价长年限的方式出租给外来创业者,而外来创业者则优先雇用当地村民,这一模式不仅带动了区域经济的蓬勃发展,增加了村民的收入,还完整保留了古村的风貌,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在此次实践中,队员们不仅亲身领略了先民们的建筑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深刻认识到了乡村振兴与文化传承之间的紧密联系。同时,传统技艺传承断层等问题也让他们深感文化保护的紧迫性。看到乐居村从“空心村”蜕变为乡村振兴的鲜活样板,队员们对文化古村落保护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他们纷纷表示,将持续深入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积极推动更多人关注和参与文化古村落的保护与传承工作,为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团队名称:“璞石匠心,乡韵承光”
指导老师:朱雪梅 董萍 李婧瑜 曾好阳
团队成员:包广琪 鲍婷婷 王琰然 施明翠 晋繁娇 陆小丽 杨萧弘 苏富 杨平保 谢雁鹏
初审:朱雪梅
复审:朱诗芳
终审:陆志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