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敦木华 正德厚生

共青团工作

学院“云农青禾·石榴籽筑梦队”丽江实践绘就团结新篇

发布者:朱诗芳 发表时间:2025-09-17 访问次数:

2025年7月8日至7月22日,为积极响应“福籽同心青春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号召,学院“云农青禾·石榴籽筑梦队”奔赴云南省丽江市,开展了为期14天的“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这支实践团队成员来自4个不同专业,涵盖文科与工科,形成了科学合理的专业配置,为全方位、多角度开展实践调研奠定了坚实基础。团队从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的高度理解民族地区历史文化名城的价值,并在此基础上就名城保护实践提出了具体思路。

a7eba85cb0de9ab2ae7398bf0918350

【多元汇聚:古城“活态社区”里的交融乐章】

实践队首站来到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杨主任的一番话如醍醐灌顶:“古城不是‘盆景’,而是活态社区。”这里生活着23个民族、3.2万原住民,他们共用一张“印玺”形的棋盘式街巷布局。沿着四方街的辐射状巷道漫步,藏族披肩、白族扎染、彝族刺绣在同一条石板路上“摆摊”,不同语言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游客们低头挑选手串,不经意间就可能成为“共享舞台”的主角——多元文化在这里并非静态的展陈,而是融入日常生活的鲜活场景,奏响了一曲和谐共生的交融乐章。

队员在丽江古城保护管理局交流学习

【文化探秘:古城脉络中的融合印记】

团队兵分三路深入古城脉络,开启了一场文化探秘之旅。上午在木府拍摄斗拱,感受古代建筑的精妙构造;下午到天地院学习东巴字,领略纳西族古老文字的独特魅力;傍晚又被徐霞客纪念馆的“万里遐征”地图吸引驻足。漫步古城,仁和昌的纳西“三坊一照壁”、恒裕公的藏式彩绘、方国瑜故居的汉白玉石栏,不同民族的建筑符号交织在一起,拼成了一幅美轮美奂的“立体拼图”,诉说着各民族交流融合的悠久历史。

队员仔细倾听古城讲解

【民族和弦:文林村里的团结欢歌】

团队成员走进文林村,与街道办主任深入交流,了解文林村的民族类型、人口构成、产业发展以及民族融合的政策和实施措施。随后,团队深入居民家中,与当地村民亲切交谈,进一步了解村里的实际情况。文林村积极引导各族村民投身旅游产业发展,共享发展红利。村政府大院成为公共宴庆之所,每逢婚嫁之喜,各族村民齐聚一堂,举盏相属,长筵相接,其乐融融,共同铸就了深厚的民族情谊。此外,村口、广场等公共空间布设了墙绘、浮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海报,将长城、黄河、石榴籽等中华文化符号与本村各族民俗意象巧妙融合,构建起“一步一景”的教育长廊,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画卷。文林村也因此先后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等称号。

团队深入村民家中走访调研

团队在文林村调研

【科技守护:玉湖村的古宅“数字重生”】

无人机掠过玉湖村,仅用22分钟就拍下了古宅全貌,为每栋老建筑建立了“厘米级”数字档案。村委书记递来“保护清单”,上面明确写着:不拆一砖,留住房脉;数据回传云端,文化留在掌心。一次扫描,不仅让遗产变成了资产,也让团队成员成为了守护古宅的“守屋人”,为传统村落的保护和传承注入了科技力量。

队员进行无人机飞行测绘

【花卉蝶变:贵峰村的振兴传奇】

调研团队走进云南省贵峰村,探寻该村通过花卉产业实现乡村振兴的动人故事。曾经的贵峰村是一个负债累累的贫困村,2016年,因盲目引种不适应当地气候的玫瑰品种,遭遇重大挫折,花田全军覆没,还背负了80多万元债务。然而,在困境中,村主任带领村民痛定思痛,自费赴多地花卉市场调研,并邀请农业专家实地检测土壤,最终找准了“先养地、后种花”的发展路径。

通过增施有机肥、修建沉砂池、休耕种植绿肥等一系列土壤改良措施,贵峰村逐步恢复了地力。同时,村里建立了试验棚,对27个花卉品种进行试种筛选,最终培育出适宜当地气候的薰衣草、洋桔梗和南非万寿菊三大主打品种,并建立起全程可追溯的数字化管理系统。

2020年疫情期间,面对物流中断的危机,贵峰村创新采用直播带货方式,成功打开了线上销路。如今,村里不仅建有预冷库和冷链物流系统,花卉种植面积也扩展到600亩,产品直供北上广等高端市场,从一个贫困村到如今年收入超600万元的花卉产业示范区,昔日的荒地如今已成为绚烂花海,花卉产业不仅带动了村民致富,更让整个村庄焕发出勃勃生机。贵峰村的成功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宝贵经验。

团队在贵峰村调研交流

期间,团队还参观了一座有着200年历史的古建筑,如今它被几位到村创业的年轻人改造成了民居。团队与他们进行了深入交谈,深刻感受到青年在乡村振兴中的责任与担当,也见证了古老村落与现代理念的完美融合,这让大家对贵峰村的未来发展充满期待。

此次丽江社会实践,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深入城乡一线摸清实情、总结经验。丽江在传承民族文化、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动民族地区高质量发展等方面的鲜活实践与显著成效,为深化相关工作提供了宝贵参考。下一步,团队将系统梳理调研成果,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丽江经验”,转化为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的具体举措。同时,将持续关注丽江民族工作动态,助力当地进一步巩固民族团结良好局面,让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书写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


团队名称:云农青禾·石榴籽筑梦队

指导老师:白辉、戴翔、郑云瀚

团队负责人:李文、王瀚慕

团队成员:杨欣瑜、蔡冉、段昕雨、瞿江文、何睿、张卓敏


初审:白辉

复审:朱诗芳

终审:陆志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