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敦木华 正德厚生

学院新闻

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认知实习 参观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

发布者:郑斌 发表时间:2025-07-11 访问次数:

6月30日,建筑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 2024 级全体学生在专业负责人邱雁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滇池保护治理科普中心开展实践学习活动。此次参观以 “探寻高原明珠治理密码,链接给排水专业实践” 为主题,旨在通过沉浸式体验,让学生直观感受湖泊生态保护与水污染治理的技术逻辑,深化对 “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 协同治理的专业认知。

溯源:从 “高原明珠” 到治理攻坚的历史长卷

下午14时,师生们抵达科普中心。在讲解员的引导下,首先步入 “滇池记忆”展厅。展厅通过视频、历史影像与实物标本,系统呈现了滇池从远古时期的生态馈赠到近现代受污染的变迁历程。“上世纪 80 年代,滇池流域人口激增、工业扩张,每年超亿吨污水直排湖中,蓝藻水华频繁爆发,透明度从 2 米降至不足 0.5 米。” 讲解员指着一组对比图介绍道。

在展板前,学生们通过观看触摸,清晰看到滇池流域的水系分布:29 条入湖河流如同毛细血管,将周边城镇的生活污水、工业废水与农业面源污染汇入湖泊。讲解员提到:“滇池的治理难点在于‘高原湖泊 + 城市密集区’的复合属性,其污染成因与治理技术对给排水专业极具研究价值。”

展望:从专业使命到青年担当的思想碰撞

在“未来滇池”展厅,师生们观看了《2030滇池生态蓝图》短片:通过环湖截污、生态清淤、湿地建设等综合措施,预计到 2030 年,滇池水质将稳定达到 Ⅳ 类,重现“鱼翔浅底、鸥鸟成群”的景象。

“滇池治理是我国湖泊污染治理的缩影,其核心是解决‘污染减排’与‘生态修复’的协同问题。” 参观结束后,邱老师在总结中强调,“作为给排水专业学生,你们未来的工作将直接关系到水环境质量的改善。今天看到的每一项技术、每一个数据,都是你们未来可能接手的‘战场’。”

师生们表示,这场实践课不仅让大家读懂了滇池治理的 “技术密码”,更深刻体会到:给排水工程不仅是管道与设备的拼接,更是守护“绿水青山”的专业担当。

撰稿:邱雁

初审:邱雁

复审:王静

终审:邓毅书